资讯

2008-09-17

漫谈博物馆宣教服务体系建设

       时代在不断发展,解放思想也要与时俱进。也就是说,昨天解放了思想,今天不一定还是先进的,也许又是在该解放之列了。这就是我们大力提倡与时俱进的原因。当今世界变化之快、变化之大令人眼花缭乱,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这也正是解放思想永无止境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们对博物馆功能认识不足,博物馆是什么?什么是博物馆教育?包括《文物保护法》对博物馆也没有提出要求,只是说了馆藏品的问题,没有提到博物馆的社会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它的社会作用。我们自己只把博物馆当作一个文物来管,这样是不是管好了呢?这是很长一段时间制约中国博物馆教育发展的一个问题。
       社会以及有关部门对博物馆教育的定位也存在偏差。这个偏差主要体现在,把博物馆教育局限于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教育,把博物馆教育简单化、概念化。
       学校也没有把博物馆看作教育机构。博物馆教育更多的是被看作休闲式教育、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则是应试教育,这两个教育是脱节的。我们在博物馆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让人看来就是在作秀,并没有一心一意地去做事。很多博物馆甚至没有完善的教育设施,没有一个专门或适合未成年人的展览和空间。我们的管理者对博物馆教育部门重视不够,博物馆缺乏专业的、高水平的教育人才。博物馆没有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去做,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健全,同时还受到经费的制约,很多的想法没办法实施。
       没有教育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博物馆。
       事实上,从张謇开始,中国人对博物馆的最初认识就是教育,张謇办博物馆就是以教育为目的的。那个时期对博物馆认识最深刻的有两个人。蔡元培认为,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杨钟健认为,博物馆相当于若干个大学。上个世纪30年代对博物馆功能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甚至直呼其为教育机构。解放之后,发生了一些变化,从管理机构上看,博物馆以前一直在教育部门管辖下,后来才被归为文物部门。随着更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博物馆逐渐从文化教育机构变成政治教育机构。
       博物馆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讲我们博物馆的工作都可以称作教育,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狭义讲是为学校教育服务的,所以西方很多博物馆在这个方面是很明确的,它就叫教育部,没有叫群工部。
       博物馆和学校教育有什么不同:学校的学习要不断重复,效果怎样要检验,博物馆的教育是一种自愿的;学校教育靠老师,博物馆教育靠展品;学校教育学的是新东西,博物馆教育是强化教育,认知教育,让人能够有切身感受;学校的人群年龄相当,博物馆教育的人群可能年龄相差很大,文化层次也很不同;博物馆教育是一种审美体验,不能把博物馆教育过于政治化;博物馆教育不能等同于学校教育,不能替代学校教育。
       那么,如何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应该说现在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正是博物馆发挥其教育功能的一个好的时机。中国国家博物馆目前正在进行改扩建。面对这些机遇,我们的展览要怎样做到三贴近?我们要如何提高博物馆的服务能力?这包括在内容上、手段上、形式上都必须要有一个创新,而所有这一切创新都要以“解放思想”和“为人民服务”作为出发点和原动力。
       展览的设计者如果想创造出更有效、更令人愉悦的展示,就必须把握住观众真正的关注点。我们必须去了解观众的想法及他们的问题。展览应该有明确的传播目的:或是为了传播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观念;或是为了宣传一个人物、一起事件、一种精神。
       展览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载体。要从观众的认知习惯和水平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展览的信息层次。如果连设计师自己都看得很费力或无趣,那就有问题。
       展览是一种视觉和感性艺术。虽然展览传播的信息、知识和思想是理性的,但其表现的形式应该是感性的,即“感性进,理性出”,展览要强调做“秀”。所谓展览的理性材料,主要是指实物资料,而感性手段主要是指展览表现的辅助手段。为了让观众读懂和喜爱展览,需要借助感性的辅助手段来诠释实物展品及其背后蕴含的知识和信息。
       今天的观众,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已和过去不同,他们再也不会耐心地去阅读所谓系统的、干巴巴的知识传授了。他们喜欢听故事,希望从情节中去获得知识和信息。因此,展览首先要让观众耳目愉快,要感染观众,在观众爱看之后再把知识、信息传达给他们。为此,展览要将“文物和史迹”与“知识和信息”融入到情节性、故事性之中,用说故事的技术组织展览的内容,进而达到展览与观众之间知识、观点、信息、感觉和价值的沟通。设计师必须用视觉、感觉的阅读能力,用展览的所有元素来达到观众所有感觉的需要。
       娱乐性是观众喜欢的体验。娱乐性往往成为观众在博物馆体验的一部分内容。观众喜欢参与互动的体验。观众期待提供给他们有特别意义的展示,而且是愉快的体验。对观众来说,参观展览是一种体验。观众参与了什么,感觉如何,与他们学习到什么,一样重要。因此,博物馆必须要有亲和力,必须舒适,应该让人很容易融入,可以与展览展品互动。我们要给观众自我享受的机会,鼓励观众参与。展览必须提供给观众多样的活动和体验。参与互动是观众喜欢的体验。为此,特别安排一系列参与互动设计,运用各种方式,旨在塑造一个生动活泼、参与性的参观学习环境,引导观众“耳听、眼看、手动、心跳”,赋予观众愉快的参观学习经验及更加宽广的想象空间。鼓励观众通过动手触摸、观察、操作,体验探索的乐趣,从而体验人文历史、传统技艺、生活形态、自然现象、科学原理,进而激发其想象与创作的潜力。
       观众喜欢临场逼真的体验。为此,展览要使用“真实再现”的手段,有根据地还原、重构展品的使用环境和背景,如三维空间的实物造景、三维虚拟影像、情景塑造或遗址复原等。让文字记载影像化,给观众“进入历史事件的感觉”,或让遥远的人类历史或自然风貌得以重现,让观众有身临其境般的感动和震撼。
       博物馆教育还应把美育教育作为重点。国内博物馆与国外博物馆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国外博物馆主要以美术类博物馆为主,欧美博物馆体系是艺术体系,我们的博物馆体系是以史学为主,以史育人。欧美认为历史就是一部美术史,我们有些忽略美的教育。博物馆教育今后对美育教育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博物馆还要引入教育专业人士、心理学专家。现在很多讲解员是表演、背台词。国外的博物馆要求其研究人员必须要在展厅服务,我们就缺少这样一个体制。研究人员不知道观众想看什么,要把我们的专家变成一个能讲解的专家。
       “只有教育成为娱乐时,学习才能最有效,最持久,最真实。”这本是多媒体影视教育遵循的原则。多媒体影视教育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提出了教育、教学和娱乐的不可分性。公众接受多媒体影视教育是不能有任何前提条件的,要一打开播放设备就能看到;其内容不能令人困惑,不能总让人思考;其形式要避开阐述。博物馆应该好好向影视这样的大众传播媒体学习,博物馆不能设置门槛,不要给观众更多的看不懂的东西,不能长篇大论地教育观众应该怎样。我们要明白,任何一个展览都不可能通过展览本身就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只能影响。博物馆需要一个媒介,通过媒介去传播,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构建博物馆的宣传教育服务体系,解放思想,为人民服务。(来源:中国文物报)

预约参观

华侨博物院

(扫一扫关注我们)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华侨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点击“社会服务”—“预约参观”进行预约

活动报名

华侨博物院

(扫一扫关注我们)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华侨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点击“我的信息”—“精彩活动”—“活动列表”进行报名

志愿者报名

华侨博物院

(扫一扫关注我们)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华侨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点击“社会服务”—“志愿者之家”进行报名

华侨博物院

(扫一扫关注我们)